当前位置:首页 >> 同步教学(样课) >> 庄暴见孟子 人教版
庄暴见孟子 人教版
信息类型:样课同步教学 加入时间:2004年9月20日
  庄暴见孟子
  【重点难点提示】
  1.学习本文运用逐步推理、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
  2.掌握“见、语、好、王”等异读词词义的辨析和“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等难句的理解。
  3.了解孟子“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并学会对其评析。
    【教材内容全解】
  (一)课文译释
  庄暴拜见孟子,(对孟子)说:“庄暴(我)被大王召见,大王告诉我他喜欢音乐,我没有话回答了。”(又问孟子)说:“喜欢音乐(这件事,应该)如何(看待)呢?”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欢音乐,那齐国也就差不多(治理好)了。”
  又一天,孟子被齐王召见,(对齐王)说:“大王曾经把喜欢音乐(的事情)告诉给庄子,有这事情吗?”齐王变了脸色,说道:“我并不是喜欢先王的音乐,只是喜欢世俗流行的乐曲罢了。”孟子说:“只要大王非常喜欢音乐,那么,齐国也就差不多(治理好)了!现今流行的乐曲如同古代的音乐一样。”齐王说:“(这个道理我)能够听听吗?”孟子问道:“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同别人一道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齐王回答说:“不如同别人(一道欣赏音乐快乐)。”孟子又问:“与少数人(一道)欣赏音乐快乐,与多数人(一道)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齐王回答说:“不如与多数人(一道欣赏音乐快乐)。”孟子说:“请让我给您讲讲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吧。假如大王在这里击鼓奏乐,百姓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箫吹笛的声音,都感到头痛,皱着眉头互相议论:‘我们大王这样喜欢击鼓奏乐,那么,何必使我们这样极端(痛苦)呢?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儿离散!’假如大王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大王车马的声音,看见仪仗的华美,也都感到头痛,皱着眉头互相议论:‘我们大王真喜欢打猎呀!可是,为什么使我们这样极端(痛苦)呢?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儿离散!’这里没有别的,只是因为大王不能与百姓同悲共乐的缘故。假如大王在这里击鼓奏乐,百姓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箫奏笛的声音,都高高兴兴地呈现出喜悦的气色,并且相互转告说:‘我们的大王大概很健康吧!(不然),怎么能够击鼓奏乐呢?’假如大王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大王车马的声音。看见仪仗的华美,全都高高兴兴地呈现出喜悦的气色,并且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大王大概很健康吧!(不然),怎么能够出来打猎呢?’这里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大王与百姓共同娱乐的缘故。现在大王与老百姓共同欢乐,就可以统一天下了。”
  (二)资料卡片
  孟子论仁政重民:
  ①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梁惠王上》)
  ②与民同乐    (《梁惠王下》)
  ③仁者无敌    (《梁惠王上》)
  ④为民父母    (《梁惠王下》)
  (三)感知内容,剖析结构
  本文论述了两次有关齐王“好乐”的谈话,表现了孟子主张仁君应“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思想。
  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庄暴与孟子的谈话(开头——“则齐国其庶几乎”),引出话题、提出论题。
  第二部分,(“他日”——结尾),重点阐述孟子与齐王的谈话。此部分可分为三层:
  第1层(从“他日,见于王”至“今之乐犹古之乐也”),紧承与庄暴的谈话,再次提出论题——“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不仅迎合了齐王,改变了谈话的气氛,而且巧妙地把谈话由音乐引入政治领域。
  第2层(从“曰:‘可得闻与?”’至“不若与众”),孟子再以两问加重谈话气氛,诱导齐王在思想感情上趋向自己与民同乐的观点。
  第3层(从“臣请为王言乐”至篇末),在谈话条件已完成具备的基础上,孟子滔滔不绝对“为王言乐”,谈齐王的音乐与畋猎活动在老百姓心中可能引起的不同感受,由此引出与民共乐的主题。结以“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和“此无他,与民同乐也”的主题思想。最后以“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作结,进一步升华主题,与民同乐,推行仁政,人民归附,便能统一天下。
  (四)重点、难点、能力点全解
  1.齐王听到孟子谈到“好乐”一事,为什么会“变乎色”?
  明确:学界有三种解释:齐王有不悦之色,以为孟子不该问自己“好乐”的事;齐王有羞愧之色,认为自己不应该有“好乐”;齐王有愠怒之色,认为庄暴不该把他“好乐”的事告诉孟子。权衡上述三种,以第三说为最佳。“滥竽充数”的故事中告诉我们:供养一支乐队,势必劳民伤财,并影响政事。孟子来齐国宣扬其“仁政”劝说齐宣王“保民而王”,所以齐宣王心中要(“怪恚”庄暴,不该把自己的隐情告诉给孟子。儒家历来重视礼乐,认为音乐具有重要的政治教化作用,从音乐可以考察一个国家的兴亡盛衰,并反对把音乐作为单纯的娱乐活动。“先王之乐”是先王用来教化百姓、安定民心、治理国家,巩固统治的手段,与“世俗之乐”截然不同。齐宣王爱好的不是“先王之乐”,而是“世俗之乐”,这又与儒家的音乐主张不甚吻合了。齐宣王之所以直言不讳地向孟子表白“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是考察到隐情现已泄露,也就不必再转弯抹角了,免得孟子纠缠下去。而后来谈话之所以还能继续进行,是因为孟子并不反对他爱好“世俗之乐”。也有人认为:“齐王感到作为国君而爱好音乐,当为舆论所不许,怕受到孟子批评,因而脸上表现得有点惭愧。”其实,战国时期爱好“世俗之乐”的国君不乏其人,齐宣王也用不着为此而感到“惭愧”,所以,齐王的“变乎色”应是“愠怒之色”。
  2.“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壁垒分明,可是作为儒学大师的孟子为什么会说“今之乐犹古之乐”呢?
  明确:“今乐”“古乐”本不可混同,但孟子深知齐宣王不会放弃对“今乐”的爱好,所以有异求同,以便进一步劝导齐王在爱好“今乐”的情况下实现“与民同乐”。所谓“今之乐犹古之乐”,问题不在于爱好“今乐”还是爱好“古乐”,而在于能否与民同赏。若能与民同赏,则古今无异。如果能够施行“仁政”,即使齐王爱好“今乐”也会得到人民的拥护。
  3.本文所论述的两次对话有何联系?并作了怎样的艺术处理?
  明确:本文第一次写庄暴与孟子的对话,实际上是全文的引子,起开篇的作用,故略写。庄暴对齐王“好乐”的话题无言以对,一方面表明这个话题有难度,另一方面也反衬了下文孟子谈话技巧的高明。第二次对话是孟子和齐王的对话。这一段表明了孟子的政治观点,体现了孟子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牢牢掌握谈话的主动权,一步一步地将齐王引入自己的预先设想中的话题,从而达到宣讲自己政治主张的目的。这次对话是全文的重点,故详写。
  4.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在当时能否实现?为什么?
  明确:针对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生民涂炭的现实,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使之成为一种政治思想体系,对两千年来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孟子的“仁政”学说虽然以维护封建制度为出发点,但是对于稳定经济、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减少农民因丧失土地而迁徙流离的痛苦,却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同时,孟子的思想存在着严重的阶段和时代的局限性。统治阶级的享乐是建立在下层人民的痛苦之上的,又有谁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的这种权利呢?而且他的“仁政”学说带有浓厚的复古保守色彩,他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说成是“天下之通义也”。因此,在当时不过是空想而已。
  (五)体悟与鉴赏
  孟子出于言辞,在论辩中经常设譬,以小喻大,逻辑性极强,有极强的说服力;其文气势磅礴,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下》第一章,可以作为一篇对话体的议论文来学习。文章由叙入议,先通过庄暴与孟子的问答引出话题:“好乐何如”,然后叙述孟子如何就这个话题因势利导地劝说齐王要“与民同乐”。全文围绕着音乐这一话题,阐明不“与民同乐”就会失去民心,而“与民同乐”就会得到民心,统一天下的“王道”思想。文章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孟子的政治思想。
  学习本文,还要对文中的一些语法现象,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以及常见词语,古今异义现象等加以摘录整理,做到能理解其含义、辨析其用法,以加强文言知识和所感的积累。为此,鼓励学生反复朗读,力求做到熟能成诵,从而进一步理解孟子的政治思想。
  (六)文言词、句
  1.通假字
  △可得闻与  与=欤
  △今王田猎乎此  田=畋
  2.词类活用
  △可得闻与  闻:使动用法,使……听到
  △独乐乐,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与众乐乐  名词活用为动词,欣赏音乐
  △疾首蹙  使动用法   3.古今异义   △兄弟妻子离散  古:妻子儿女
  4.被动句   △暴见于王
  5.宾语前置   △何以能取乐也?/△何以能田猎也/△好乐何如
  6.介词结构后置
  △王语暴以好乐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今王鼓乐于此
  △今王田猎于此
  【拓展延伸探究】
  本文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试述《孟子》的写作特点及其对后世散文的影响    首先,本文运用了逐步推理的方法。由“独乐乐”推到“与人乐乐,孰乐?”再由“与少乐乐”推到“与众乐乐,孰乐?”这样,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使齐王最后不得不就范。其次,还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先举“不与民同乐”的害处,再说“与民同乐”的好处,一正一反,是非分明。最后得出“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的结论,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同时作者善于借助具体的事物,形象地阐明抽象的道理。例如:“与民同乐”的重要性本是一个抽象的道理,但借助于对国君行乐造成截然相反结果的具体描绘,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出来,说理形象化。
  《孟子》在写作上有诸多特点。如笔墨酣畅,结构谨严,灵活地运用各种发问方法,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语言明白晓畅等。《孟子》的文章对后世影响较大。唐宋古文家大都喜爱《孟子》。如韩愈就深受《孟子》的影响。吕祖谦说:“韩文间古,一本于经,亦学孟子。”(《古文观止》)可见,《孟子》在我国散文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课后习题解答】
  (一)略
  (二)(题目略)
  答:运用对比揭示矛盾,阐发观点,是《孟子》散文的特点之一。此题所提供的资料中,对比的运用非常明显。本文运用对比的例子。如:
  ①(寡人)非能好先生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②独乐乐/与人乐乐
  ③与少乐乐/与众乐乐   ④举疾首蹙 而相告曰/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⑤君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三)(题目略)
  答: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发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那时的音乐的功能是可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战胜敌人等等。大约在西周时代,统治阶级开始把制礼作乐当作国家大事来看待,并认识到音乐具有为政治服务的功能。
  孔子在音乐美学上作出的主要贡献在于:①主张给音乐贯注以“仁”的道德内涵,要求音乐必须具有“仁爱”的精神;②提出了“尽善尽美”说;③强调音乐作为教育手段的作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④第一次对音乐艺术的逻辑给予形象的描绘并打破了以往音乐观所通常具有的宗教束缚。
  荀子的《乐论》为儒家音乐思想作了奠基:①以音乐的社会、政治、教育功能说与“中和”的审美标准说为中心,将礼乐思想进行了归纳整理,使之理论化;②提出了以“理”(礼)节“情”说。
  《乐记》是集前人之大成的著作,其中最著名的论点就是“感于物而动,故刑于声”,这对后来整个艺术和美学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02-2005 京城教育资源网
E_mail: mailto:[email protected]电话: 010-8278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