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程理论>> 探究新德育 构建新体系 寻找新途径
探究新德育 构建新体系 寻找新途径
信息类型:课程理论 加入时间:2005年1月22日
    
  
  建始县教学研究室 李克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北京某名牌大学的学生,在大学期间成绩优秀,毕业前通过了“托福”与GRE考试,被美国一所大学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到校不久后的一天下午,女导师给他派了任务,让他从2点到3点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实验室里恰好有一部电话,结果他从2点至3点的时间里, 共打了40分钟的长途电话, 与在美国的同学、朋友聊天。
  
  到3月底,导师看过电话账单感到很奇怪,暗自思忖:“我哪里打过那么多长途电话?”仔细回忆,她才发现这些电话都是那位中国学生打的,于是就把他叫来询问:
  
  “那天下午2点至3点,你在做什么?”
  
  “在按照您的要求做实验。”
  
  “除了做实验,还做什么了吗?”
  
  “没有。”
  
  女教授对他公然说谎的行为感到很气愤,但她没有发火,她克制了自己的愤怒。
  
  几天后,校方宣布,这个来自中国的学生被开除。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中国的“优秀学生”来美国不到半年就被当成“劣质学生”被清除,它引发了我们许多思考,它给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敲了一个警钟:我们现行的德育工作存在许多问题,改革势在必行,必须探究新德育,构建新体系,寻找新途径,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探 究 新 德 育
  
  所谓新德育,是指新形势下德育的层次性、德育的真实性、德育的情感性、德育的理智性和德育的实践性五个方面。
  
  1、德育的层次性。
  
  现代社会中,道德的核心是公平,公平是调节人与人关系最基本的准绳。长期以来,我们把“利他”、“奉献”和“自我牺牲”等视为道德的核心。我国道德教育应该重新确立两点认识:一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引导和规范人们通过利他合理利己;二是道德教育必须更多地注重层次性。
  
  新德育应该科学合理地设置循序渐进的德育目标,即在每个阶段要让学生必须掌握什么样的道德规范和准则。一般来说,道德教育应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应该是必须的层次,这是在阶段最低的基础道德教育目标,它要求学生遵守社会的基本公德,是道德教育的底线;第二个层次是弘扬的层次,这是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人道主义、见义勇为、尊老爱幼等为基本内容的德育目标;第三个层次是追求的层次,这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基础,以共产主义理想为目标的德育体系。这是德育的最高层次和境界,这三个层次应该是相互联系,由低到高的递进关系,我们的德育只有遵循科学的层次目标体系,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苏霍姆林斯基就非常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他所在的帕甫雷什学校在每年迎新入学时,一进大门的墙壁上总是挂着这样的一幅大标语:“要爱你的妈妈!”当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写“爱祖国”、“爱人民”之类的标语时,苏霍姆林斯基回答说:“对于七岁的孩子,不能讲这么抽象的概念,而且如果一个孩子连他的妈妈都不爱,他还会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吗?爱自己的妈易懂易做,也为日后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的教育打下基础。”
  
  2、德育的真实性
  
  诚实守信是我们教育追求的目标之一。然而,在我们的教育中,叫人说慌的例子比比皆是。上级来检查了,让孩子们说:“我们老师从来没有让我们罚抄”、“我们每天都准时放学”、“学校从不乱收费”……“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当老实人”这个做人的标准也仅仅是挂在口头。
  
  普九检查团要来复查普九的入学率、巩固率,校长、班主任、任课老师四处拉兵拉夫,今天将甲校的全体学生拉到乙校,教他们冒名顶替,填补空缺,明天又将乙校的学生拉到丙校,教他们张冠李戴,牛头马嘴,还美其名曰:“为了中华民族的千秋大业。”在这种教育环境下成长的孩子,长大后谁能保证他不讲假话呢?
  
  3、德育的情感性
  
  人的精神生命应该包含理性生命和感性生命两部分,其中感性生命更关注的是“直观”、是“情绪”、“情感”、“意志”等活动。只有当人的感性生命与理性生命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人性才能趋向完美。可见,“整个心灵的和谐就是德行”。德育的任务便在于努力促进人的理性和感性的和谐发展。
  
  可是,一些学校常简单地将德育处理为单向度的知识传播和灌输过程,认为只要教给了关于道德的知识,学生就会获得相应的道德认识,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就能外显为一定的道德行为。这样的德育在内容上明显重理性规范轻感性情感,学生的情感生命成长在这里无一席之地。
  
  德育对人的发展来说,不是提出一些外在的规范目标,而是要能自觉地为学生的道德生命的发展,为学生的生命质量的提高提供一个“更加值得生活于其间”的世界,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获得有关知识,去显现现存状态的不足,激励学生不断反思现状,设计未来的价值理想,让学生在这种不断的“获得”、“反思”、“设计”性的活动中不断自我否定与自我生成,从而自我提升人格境界。
  
  4、德育的理智性
  
  我们常听说一些学生为救人而牺牲的事情,在危险时刻救人,自然是崇高的因为所救生命珍贵无价。然而不可忽视的是,牺牲者的生命同样也是珍贵的和无价的。因此,除去在极特殊生存情景之外,凡是毫无把握的救人行为,在道德上一般是不应提倡的。面对危险,中小学生该不该救人的问题,法律上已明确了,今天似乎不需要再争论了,因为我们要优先保护未成年人的生命。我们的道德教育不能仅仅为弘扬少年的崇高精神而支持和提倡这种悲剧性的英雄行为。
  
  法律要保护儿童的生存权,可是一些学校的德育却是在崇高的名义下鼓励儿童主动弃生命权。在丝毫没有安全保障的条件下,公共舆论对儿童的见义勇为的行为大加褒扬,这不是教育观念的落后吗?多点生命的保护意识,就会少点“英雄出少年”的悲剧。
  
  5、德育的实践性
  
  我们的德育需要走进儿童的生活世界。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现实存在、现实活动出发,采取感性的、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在他自己所需要的活动中去经历、去感悟、去建构自己的生命质量。新德育应追求一种“无痕”的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而言,只要他在真实的经历、感受和体验生活,那么这份经历、感受与体验本身就是一份难得的财富。
  
  德育只有唤起学生的自我思考,才能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这才是成功的教育。所以,应该变革那种“书里来,书里去”的德育模式,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手脚去体验生活,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在行动中习得生存本领,在体验中感悟人生哲理。一句话,就是变单纯的言语德育为行动德育。
  
  二、构 建 新 体 系
  
  基于以上方面的思考,新形势下德育的体系应该更加丰富、健全、完善,它至少应包括“心理道德”、“经济道德”、“信息道德”、“科学道德”和“生态道德”五大版块。
  
  1、心理道德。所谓心理道德培养,意指培养学生个人心理素质以及学生个人的自我发展能力,侧重于学生个体内在素质的培养,是学生德育修养的重要一部分。具体地讲,就是从知上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从情上培养学生的上进心,从意上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从行上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
  
  2、经济道德。在当前建设与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大环境下,在我国加入WTO后的新时期,德育的经济功能应是其最基本的功能之一,学校德育应加强德育与经济之间的联系。经济道德教育,意指培养学生经济行为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与他人交易的能力品德,是培养学生个人与社会交往之间的道德修养。具体地讲,就是从知上培养学生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从情上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从意上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从行上培养学生的市场交易能力。
  
  3、信息道德。信息道德教育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是传统德育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领域的延伸,是调节信息开发者、服务者、使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规范的总和。信息道德教育,意指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信息开发、传播、使用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是学生个人与社会之间交往的道德修养的培养。具体地讲,就是从知上培养学生对信息分辩的能力,从情上培养学生与他人共享知识的意识和能力,从意上培养学生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内容的自能力,从行上培养学生与他人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4、科学道德。科学需要诚实,需要客观,科学道德是指科学的行为主体的道德意识,它约束科学家之间、科学共同体内部以及科学共同体与公众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科学道德可分为以下两个层面:科学家的职业道德与介入了科学的社会其他人士的科学道德意识。科学道德教育,意指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侧重于培养学生认识自然的能力。具体地讲,就是从知上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情上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意识,从意上培养学生对科学求实创新的态度,从行上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能力。
  
  5、生态道德。去年,我国部分地区遭受了突出其来的非典型肺炎的袭击。在给经济、社会、人民生活造成了巨大损失的同时,也促使我们对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进行深刻的反思。生态道德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保护生态的意识,是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修养的培养。具体地讲,就是从知上培养学生关爱动物的情感,从意上培养学生维护生态平衡的责任感,从行上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的意识。
  
  三、寻 找 新 途 径
  
  随着德育新体系的建立,德育的方法和途径也必然发生与之相适应的改变,即从封闭到开放,从受体到主体,从平面到立体,从工具价值到目的价值。
  
  1、从封闭到开放。
  
  随着现代社会大众传播媒介的广泛发展,特别是报刊、影视、电脑技术的普及与发展,现代学生所接触到的各种社会信息越来越多,数量越来越大,这一方面改变了以往信息渠道单一、信息闭塞的状况,扩大了学生的信息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大量的信息中也夹杂着一些不健康、不适宜学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容,这对尚处在发展过程中、分辨是非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何使他们在信息大量涌入的社会中,保持比较清醒的判断与分辨能力,就需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组织他们走出课堂、接触社会、感受各方面的信息、客观地了解社会的复杂性与真实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这样的开放性的德育方法摆脱了以往德育脱离社会实际的状况,适应现代社会对德育的需要,也适应了学生的发展要求。
  
  2、从受体到主体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学生是知之较少者,教师是知之较多者,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掌握着教的主动权,学生处于被动、从属、接受知识的地位。但是,随着社会的改革开放,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具有发展的主动性、适应社会发 展节奏、具有较强个性与特点的人才。因此,教育强调个性化与中心性,强调教育过程由单向的教与传递变成双向的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影响、相互理解、相互构建。为此,在德育过程中,就需要发扬民主、倾听学生的心声、吸取学生的智慧,鼓励学生参与到德育活动中来。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地凸现,学生的参与意识不断地增强,他们在德育活动中积极地实践、体验,从而形成一定的思想道德与道德实践能力。
  
  3、从平面到立体
  
  马克思曾经讲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现代社会是一个立体的网络社会,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相互交织、相互联系,对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因此,建立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德育系统,已成为整个教育包括德育发展的共同趋势。现代中小学生作为思想道德行为的主体,其品德的形成需要通过他们的认识、体验与实践才能实现。因此,需要社会为之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而这种社会环境的创设,不是依靠某一方面的力量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地整合起来,形成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德育网络,从而形成教育的合力。
  
  4、从工具价值到目的价值
  
  人的价值与教育价值是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人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教育的价值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二是从人的完善与发展的需要出发。前者被称作是工具价值,后者被称作是目的价值。从工具价值出发,教育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是形成一个健全而强壮的自我;从目的价值出发,需要形成的是完善的自我,达到人的自我实现。现代德育方法正是以此为指导来进行建构。现代德育向学生传授的道德知识应该是有用的,应该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并能指导他们的生活,应该有助于学生处理所面临的道德问题。道德教育实践上的要求是发展批判性思维与自主意识。因此,道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必须是理性的,在德育过程中应坚持对学生自主、自由、自治的尊重。
  
  信息来源: 建始教育局王国强推荐
  
  信息作者: 李克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02-2005 京城教育资源网
E_mail: mailto:[email protected]电话: 010-8278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