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位资深少年儿童新闻工作者的真实感受。他认为家长、老师、经济学家和各类媒体都应该引导学生们快步迈进经济世界。时代需要孩子们“与时俱进”,接受更多的宏观经济学常识。
常看“新闻联播”,常听“新闻和报纸摘要”,蓦然发现有个出镜频率极高的词——“宏观调控”。请问,你能说出它的准确含意吗?你能打个比方说出它的大意吗?如果不能,有关新闻你懂吗?笔者曾取样京、浙、闽3市的20位中学老师做调查,结果很不如人意。老师们说:类似词汇还有不少:物价指数、消费指数、利率、GDP……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随时代变化,昔日被束之高阁的宏观经济学名词,竟如浪潮一样扑向平民百姓。就象不积累些典故难于读懂古诗一样,如今,不掌握些经济学词汇,你想细读日报晚报已经难了。
为什么?因为全党在聚精会神谋发展,因为国家进入了WTO时代。
倾听经济学家呼唤
清华学子韩秀云再三强调普及宏观经济知识的重要。这位女博士清醒看到“一直深藏在高等学府里的宏观经济学,成为无数求知者的无形障碍”。因此,大声疾呼:“宏观经济学其实就在你身边”,“宏观经济学如此生动,如此贴近你的生活”……
《推开宏观之窗》(此书新华书店正销)一文中,韩秀云例举“存款利率”、“商品压库”、“国债”、“税收”、“刺激消费、刺激投资、扩大出口”等一系列生活中的实事,简述了宏观经济与每位市民、每个家庭、每家企业的联系,通俗到上过中学的人能大体看懂。既然十多岁孩子能解答“华杯赛”那样的数学难题,能攻克“智能机器人”那样的难关,就无力拿下通俗宏观经济常识吗?说穿了,是为孩子们编缉报刊的叔叔阿姨们思想尚未跟进,尚未醒悟“聚精会神谋发展,一心一意搞建设”与通俗经济学的密切关联。其实,经济学牵带着中学文理科的大量知识,若以它为纲,引导孩子们张开所学之网,为家庭、为学校、为自家企业尝试做些盘算,不失为一条学用结合的宽阔道路!
WTO进入中国已过3年,呼唤“把宏观经济学从书斋里解放出来”的学者,何止韩秀云一人!
经济学知识急待普及
我想到了孩子们!和数学、文学、美术、理化一样,经济是一门学科,一个领域。经济世界异彩纷呈,就象一只迷人的万花筒。引领孩子们通过多种活动走进经济世界,接触更多的通俗经济学知识,扣问更多的通俗经济学问题,不仅是家长、老师、专家和媒体的责任,也是进入WTO时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特殊需求。
但在这方面,我们的许多媒体,特别是少年媒体落伍了。
例如,有家驰名全国的少年媒体,读者对象是中学和小学学生。统计它上月的头版内容,7%是国际知识,15%是科普、环保,15%是课堂教学,61%是校园文化。其中无一与通俗经济学沾边。“宏观调控”一类避不开的“热词”统统被规避。这家媒体很懂得“立体办报”的重要,每年要精心引导孩子参加大规模的活动。回首2004,数学有全国竞赛,写作有全国竞赛,书画有全国竞赛,科技有全国竞赛,惟独没有普及经济学知识的竞赛。活动搞下来,数学、写作……都冒出了少年尖子。通俗经济学藏在冷宫,尖子自然空缺。有人说,经济学是高校的事,十多岁孩子理解不了。荒唐此言!华罗庚先生当初创办科大少年班时早已阐明过其中奥妙,恕不赘述!
对照显见尴尬!所以,特向少年媒体进言:不妨在版面上、活动中增加经济学知识比重,这正是“与时俱进”。
特向经济报刊进一言
其实,中国学生1亿多,如果大报大刊也来增辟“青少年经济学”的栏目,不仅有益于社会需求,还能刺激发行量。历史上,《北京日报》文艺版曾长期开办“小苗”栏目,专发孩子的作品和专业知识问答。这不仅增加了亲和力,还使版面顿现活泼情趣,其双赢效果有目共睹。
据统计,全国少年报刊的读者超过3000万,种类超过200多。这些报刊中,文学类、休闲类、科技类、综合类比例都在15%以上,惟独经济时政类少些,不足10%。而专栏、文章总量中涉及经济学的更少。不是没有,而是远远满足不了社会需求。为什么?少年报刊中的经济学专业编辑几近于0,让他们普及宏观经济学并形成规模,实在勉为其难。这就为经济类专业报刊提供了空缺和商机。大报大刊,特别是经济类大报大刊,拥有雄厚的专业人力资源和材料资源,是向全社会普及宏观经济学的主力军。老师和孩子们已经从《经济日报》等报刊上汲取了大量营养,但总体感觉是:“远远不够”,他们正眼睁睁地期待着获得更加丰富多彩的通俗宏观经济学食粮!
今天的青少年学生,明天是社会建设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大报大刊多辟“青少年经济学”栏目也正是责无旁贷的时代重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