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那究竟如何去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呢?
《历史课程标准》还提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那究竟如何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
在历史新课改的岁月里,师生们正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历史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我经过一年多实践,总结出用鼓动性去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用鼓动性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学实践表明:效果很好。
什么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鼓动性呢?我认为:它是教师去以心呼唤心,以自己的火点燃学生的火,从而激发他们去思考、去探索、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从而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能力。那么,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用鼓动性唤起学生的主动性呢?我在课堂教学中的鼓动性,则主要体现在考、激、导、夸、逗这五大工夫上,用这五种鼓动性来唤起学生的主动性。
首先是“考一考”。有时上课伊始,我就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和兴奋点,考他们两个题。如我在讲八年级上册《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一课时说:“首先,我来考一考同学们,卢沟桥上有多少头狮子?”学生马上想到一句歇后语: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和小学语文课文《卢沟桥》。我接着说:“今天,我们不是去数卢沟桥的狮子,而是去追寻当年战死桥头的抗日英魂,你们知道他们的英雄事迹吗?”这样“考一考”,一下子激发了学生学习“卢沟桥事变”的兴趣,他们以小学语文课文为铺垫,带着儿时的回忆走进了初中历史。
因此,教师若能对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了如指掌,就能考得准,考出兴奋点和兴趣点,进而放心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从而鼓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其次,是“激一激”。我课堂设计的基本观点是:面向全体学生,高度尊重学生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把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的过程。这里“学生的主动探究”是须靠教师的鼓动激发,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我,发现自我的长处和潜力。如我在讲八年级上册《战略大决战》这课时,我说:“在场的各位将领,请献技献策三大战役该如何打?”同学们开始很犹豫,有同学说:“我们没打过仗,不知怎么打?”我鼓励说:“你们都学过那么多战役了,肯定懂一些兵法,就看你敢不敢用。”学生开始“纸上谈兵”了,不一会就谈得很热烈。一个个分析得很有见解,我马上抓住战机,激励道:“在座的各位高级将领,我想以你们现在显示出来的军事才能,统一台湾不会是一个梦想,想知道台湾当初为什么没有统一吗?那你赶快去了解那一段历史吧,以后你们去统一台湾时一定用得着呢。”一下子,学生们在我的激励中很快地去探究“百万雄师过大江”去了,真是激励如战斗的号角,千军万马势不可挡,他们满怀信心和力量,愉快地干劲冲天地完成了探究任务,并留给了我一个又一个我都难以解决的“台湾问题”。如“如果我们这一代去统一台湾,那么如何来对付美国的再次阻挠?”真像是要披挂上阵了。
再就是“导一道”。“导”就是“导而弗牵”,引导学生自己探究,不要像牵牛一样牵着学生鼻子走,而是象导游引导游客探究一路风景一样,导着学生去翻山越岭,攀登高峰。如学生问:“张学良、杨虎城活捉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不把他杀掉?如果是我,我早把这‘蒋该死’千刀万剐了。”我没有直接回答学生,而是引导他们假设历史,我说:“如果你杀了蒋介石,那么,国民党军队就会群龙无首,就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学生说:“纷争四起,出现内乱。”我接着引导:“再想想,中国当时是什么历史形势?”学生马上想到:东北三省沦陷,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日本帝国主义欲亡我中国。我顺势再引:“那你们再想想,如果杀掉蒋介石,对谁最有利?”学生顿时恍然大悟: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是从全民族利益出发的,不能不顾当时的历史形势,只顾国共两党的恩怨和得失。由于我做到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地引导,把这一似乎有点“怪”的问题引入了正题,做到了千引万导,不离其宗。
再就是“夸一夸”。夸要夸得有信,夸而不浮,夸得得体。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夸学生,有时虚心地夸学生多才多艺,比老师厉害多了,有时真诚地夸学生见多识广,我都不知道呢,有时赞赏地夸学生思维敏捷,有时羡慕地夸学生一目十行,还过目不忘,真是“电脑”啊——这些夸都是出自真心实意,与学生身份平等,虚心纳下,正是这种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得我和学生之间感情非常融洽,彼此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如有一次有学生提出:“老师,我觉得八年级上册教材没有七年级教材编得好,看起来有些‘短斤少两’似的,总觉得编教材的人没有给足历史内容。”我听了大吃一惊,其实,我也有这种感觉,上起课来经常要“牵线搭桥”,否则,会莫明其妙地由上一课历史走进下一课历史。我立即真心地夸他:“你比老师有勇气、有胆量,敢于给历史教材提意见,你确实在主动地探究历史!”可见,教师若把自己打扮成先知先觉,在讲台上以训导者的姿态出现,就容易使学生望而生畏,引起反感,产生隔膜,就不会真心地找老师交流看法。老师若能勇于承认学生有时比老师高明,承认同学们脑子里有许多老师没有想到的东西,这对学生是极大地鼓励。它表明教师是要教学相长,要虚心地向自己的学生学习,而那种总是贬斥学生的教师,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吗?
最后是“逗一逗”。这个“逗”的内涵,是指相声表演艺术中说、学、逗、唱中的“逗”。它毫无轻浮油滑之意,而是幽默智慧的艺术语言的凝聚。在历史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语言,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幽默睿智,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并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中主动地去探究历史。如我在讲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这课时,我把袁世凯死时其中一幅挽联写在黑板上,上联是:袁世凯千古,下联是:中国人民万岁,要学生看看这幅挽联有什么问题。学生说:“袁世凯不能对中国人民,字数不对。”我一脸愤怒地说:“是呀!袁世凯就是对不住中国人民,不信,你去找一找袁世凯的历史。”教室里立刻传来了翻书声,一会儿,学生掌声响起,连声叫“妙”,在这种轻松愉快地气氛中,他们很快地主动地探究完了袁世凯这个历史人物,并心领神会。诚然,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谬误。对此,如果教师用讥笑的口吻,来挖苦学生幼稚可笑,一定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挫伤他们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如果教师用友善的逗趣,引出同学们欢快舒畅的笑声,让笑声订正错误,那真是妙不可言了。例如,我在讲《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这课时,我列举了几位皇帝,让他们归纳一下这些皇帝分别可以享受到近代社会的哪些变化?有位女生竟然把“禁止缠足”写在了宣统帝名下,对此,我故作惊讶道:“哦!原来中国的末代皇帝也有‘三寸金莲’啊!”接着就是一片“笑声”。还有一次,有位女生主动当旁白,结果她把“邓世昌上船”说成了“邓世昌上床”,羞得满脸通红,我马上说:“都是那网络惹的祸,把这样一个词强加在我们同学的脑海里,害得邓世昌跳进黄海也洗不清。”显然,“笑声”四起,但正是这友善的“笑声”解除了同学的恐惧心理,而且还保护了他们自我展示的积极性。因此,“逗”的功效对鼓动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作用,不可不察,不可不用。也难怪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
综上所述,历史课堂教学中用鼓动性唤起学生主动探究历史主要靠教师有考、激、导、夸、逗这五项功夫,这是鼓动成功的关键。因为“考”,它要求教师必须对新教材统观全局,具有高屋建瓴之势。同时,必须了解学生已知什么,需要什么,才能考出问题的关键之处,学生的兴趣点、兴奋点;“激”,它要求教师能及时发现或挖掘出学生们的长处,使之信心十足,主动出击历史问题;“导”则要求教师能给学生创造条件,搭桥过河,修渠引水,使之主动探究历史的道路畅通无阻;“夸”则要求教师对学生要讲究身份平等,虚心纳下,使学生愿意围绕教学设计,主动去探究历史;“逗”则要求教师的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富有极强的感召力。让我们用鼓动性去唤起学生主动地探究历史吧,用我们真诚的心,火热的情给学生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濛迷的双眼带来澄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孩子带来自信。而一个拥有希望、力量和自信的人,最有可能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的建设者。
信息来源: 武汉市古田路中学
信息作者: 武汉市古田路中学 刘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