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从2002年秋季开始课程改革实验,至今全市小学一、二、三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已整体进入课改。在一个以农村学校、农村教师、农村学生为主体特征的环境下,如何整体推进课程改革实验?我们作过艰苦的探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我们的主要作法:一是构建课程改革保障机制:各级成立政府分管领导为首的领导小组,建立健全课改工作制度,设立课改经费专户,营造良好的课改舆论环境;二是构建课程改革培训机制:做到分阶段推进,学研教融通,市镇校结合;三是构建课程改革研究机制:成立了市课程改革研究指导中心,组建六个课改专项研究组,形成了乡镇校本研训协作组织;四是构建课程改革工作机制:强化校长课改责任,扭住课堂创新重点,建立与课改相适应的评价办法。这些作法整体、有效、顺利地推动了我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
2004年11月24-26日,我市代表湖北省农村地区接受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研评估,专家组对我市课程改革取得的明显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尤其对我市创新课堂教学“构建模式、推行模式、创新模式”的“三步走”作法十分赞赏,并给予了热情鼓励,认为这套作法切合了农村课改实际,破解了农村课改难题,代表了农村课改方向,值得全面推广。下面我着重就此向大家汇报。
一、 构建课堂教学模式——制拐杖引路
我们深知,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但是长期占住着我市学校课堂的传统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手段已成为推进课程改革的一大障碍。面对农村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实,课程改革要整体全面推进怎么办?面对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教师们无从下手怎么办?面对新形势下的新要求,既要保证教学质量又要大胆创新并继承优良传统怎么办?
冷静思考,形成方案。本次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要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途径应该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不创新就不会有出路。如何实现课堂教学创新?我们通过冷静思考,从全市推进课改的实际出发,综合农村学校特别是村小的现实,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提出了一个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三步走”的工作方案。方案以课改的思想与理念为指导,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变更为核心,以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为轴心,以全面更新学生学习方式、更新教师教学方式、更新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为目标,构建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课堂教学基本框架。方案报上级课改中心和教研部门,得到肯定。
实践探索,打造模式。根据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方案,我们组织中小学各学科教研员和一部分骨干教师进行攻关。分批外出学习,请来专家指导,走进课堂研究,大胆探索,多次实践,形成了《学科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指导纲要》。随后,组织教研员上下水课,骨干教师上研讨课,年轻教师上试验课进行反复研究,不断完善,打造出一系列既符合学科特点又体现课改理念的学科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总结检验,提供范例。对学科课堂教学基本模式,我们及时进行反思,分析得失,通过“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的方式对一部分成型课例进行论证检验;在此基础上进行提炼整合,形成15节教学模式范型课例,并加上评点录制成光盘,发放到各学校,组织教师学习、借鉴;根据“纲要”的精神,组织课改年级教师,编写教学案例,结集成册,印发给教师参考借鉴。
有了模式这根引路的“拐杖”,管理者明确了课改的方向,教研员明确了研究的指向,教师们明确了教学的动向。
二、推行课堂教学模式——扶拐杖走路
模式构建以后,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战场,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光有几节课例示范模式,只有一小部分教师运用模式,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大推行力度,让全市所有的教师都能学习模式,使用模式,研究模式。
行政统领,部署推介。市教育局十分重视模式的推广应用,及时分初中、小学学段举行全市中小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介现场会”。会上展示了一批体现新型教学模式的示范课,就学习推行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全面动员和部署。此后,各校成立了以学校校长挂帅的模式推介领导小组,由分管校长和教科研人员组成的模式推介指导小组,由学科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组织的模式推介实验小组。一个上下联动、目标明确、措施得力、全员参与的良好态势掀起了我市课堂教学改革的热潮。
专业引领,督导推广。在推介新模式的活动中,市课改中心又抓住契机,全面推广模式。首先,分学科举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研讨会,分年级组织示范课观摩会,分学段开展优质课展评会;其次,深入到学校、课堂进行督促指导,帮助教师边学边改,边思边教;第三,采取“听课说课——交流讨论——专业引领——集中反馈”的基本程序,在全市各学校扎实开展“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达标验收活动。
校本研训,活动推动。我们把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结合起来,在活动中找措施,在落实上下功夫。我们将农村学校划分成若干片区,各片区成立协作小组,采取“四会”(现场会、交流会、研讨会、总结会)、“三课”(研讨课、示范课、实践课)和“送教下乡”、“请教下乡”等形式,开展对现有教学模式的理论学习、实践锤炼、总结提高,共同推动新模式的广泛应用。
模式的推行,使广大教师手中有了走路的拐杖,教师们就不怕摔跤,就不怕“踩不着点”了,课改的信心和热情成倍增加,课改的成绩和效益也日渐显现出来。
三、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丢拐杖闯新路
我们推行模式,但绝不囿于模式,其目的是要超越模式,不断创新模式,让教师形成各自独特的教学风格,让课堂教学真正充满生命活力。我们既重视拐杖的探路作用,我们更鼓励教师冲破已有模式的局限,丢掉拐杖,勇闯新路。
用新信息驱动。模式不是万能的,也不是永恒的,它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为了打破教师已有经验的“自给自足”和“固步自封”,我们一是走出去,纵向求教,横向交流,广泛全面搜集课改新信息;二是请进来,聘请省内的课改专家到我市举行报告会,准确精要传达课改新信息;三是办通讯,以简报的形式,及时快捷发布课改新信息;四是搞论坛,用演讲和辩论的形式,直接深入交流课改新信息。新信息使教师大开眼界,增长见识,一部分教师不满足于现有的模式,开始了探索新路子。
用新典型带动。为了引导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我们一是展示特级教师和骨干教师的教学风采,充分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二是宣扬“十佳教师”和“百名教坛新秀”的教学风格,充分发挥他们的榜样作用;三是总结课改先进个人的教学特色,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动作用。有了新典型,教师们学有对象,教有榜样,研有方向。
用新评价拉动。为了让教师有效地冲破模式,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个性和鲜明风格,我们一是修订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引导教师更新课堂教学观;二是修订教学质量奖励标准,引导教师更新教学质量观;三是修订教师职称评聘标准,向课改特色教师倾斜,引导教师更新教学成果观。
我们构建模式,推行模式,又不唯模式,最后要冲破模式,创新模式,形成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局面。现在,我市教育教学出现了一系列喜人的变化:死气沉沉的课堂不见了,随之而来的是学生爱举手了,爱表现了,爱发问了,爱思考了,常常在不经意间冒出的奇思妙想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教师的冷漠威严不见了,变得亲和了,变得民主了,变得信任学生了,往往将美丽的微笑盛开在脸上;学校的单调贫乏不见了,随之而来的是教研方式实际了,课业负担减轻了,教学质量全面了,一个既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又讲求效益讲求质量的教育教学新格局正在形成之中。
春风轻拂蒲骚绿,寒梅新绽楚天香。我们应城实验区像一艘扬起风帆的航船,正在课程改革的滚滚河流里乘风破浪,奋勇向前。
信息来源: 应城市教育局
信息作者: 李汉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