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始县实验初级中学 胡传和
自主探究,即阅读中学生通过主动探究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初中语文,可供学生探究的问题很多,小到字词标点,大到篇章结构,随处都可以多问几个为什么,多设想几个怎么样。概言之,即“在无疑处须教有疑,在有疑处须教无疑”。始于有疑,终于无疑。
自主探究迥异于接受性阅读。由于读物答没有给出确定性前提,对读物就没有先人为主的陈见。读物的是与非、优与劣等等,都得通过一系列思维活动才可以得出,在知其然中更知其所以然。又由其思维往往携带有发散性、质疑性、定向性及变通性,具备创造思维的诸多特征,因而在自主探究的阅读中,更能够实现发展创新思维的目的,张扬阅读课应有的价值与个性。
人类的认识规律决定了自主探究阅读也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即由“扶”到“放”,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定位过低,事倍功半;定位过高,则又劳而无功。
首先,应从语言的自主探究入手,渗透自主探究理念,培养自主探究意识。
阅读是对读物都由形式到内容,再由内容到形式的这样一个循环反复、加深理解的过程。读一篇文章总是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它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又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语言的表达作用。认读文字符号、理解词句段篇、鉴赏并吸收有益成分,这就是阅读的“序”。
(一)通过运用字典、词典提高认读能力,渗透自主探究理念。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查阅字典词典及其它工具书,让学生自主地学会检字、读准字音、分辩多音字、辨别字词典上的解释与技能,形成习惯。(二)揣摩词语,培养自主探究意识。值得揣摩玩味的词主要是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这些词或直接表达语段的要旨和文章的中心思想,或言近而意远、含义深刻,或含义特殊,或用得十分巧妙。揣摩它们,既要认识其好,更要认识其好在哪里。(三)品味语言,贯注自主探究的精神。品味语言,即引导学生咬文嚼字,由内容而形式,细读精思,通过分析、比较、琢磨、领悟吸收,透彻了解语言文字的情味,领会作者的意趣,把握其表达作用。
其次,点击内容,由局部而整体,由“扶”到“放”,逐步实现自主探究阅读。
(一)聚焦关键内容,引导质疑问难。自主探究阅读,就是要带着问题读,在读中发现新问题,产生新认识、新思想。先着眼内容局部,聚焦关键内容,引导质疑探究,既有利于掌握必要的自主探究策略方法,又有利于巩固自主探究的信念。关键内容,即课文中不突破就难以读懂全文的地方。它往往是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如内容的矛盾处、对比处、重复处、空白处。在这些地方质疑发问,进行探究,寻根摸底,不时会激活创造的火花。(二)着眼内容整体,从选材立意等方面多角度的自主探究。或顺向思考,或逆向发挥,探寻写什么,怎样写的,究问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顺向思考,即先承认其合理性,然后探究其为什么合理。如学习《中国石拱桥》文中以“赵州桥”、“卢沟桥”为例,全面、典范地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特点。可以从多举几例或减少例子对文章表达的影响的角度探究,从而理解原文举例说明之妙。逆向发挥,则是从反面去思考探究。文章是人写出来的,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影响、限制,一部分曾经是经典的文章在时光流失中已逐渐黯淡,尤其是科普文章。如《蜘蛛》,从而在的眼光看,内容就所有缺失。又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直被当作选标典范,但第二个、第三个事例确有重复累赘之嫌。大胆质疑,自主探究,不唯书,不唯师,往往能产生创新阅读成果。
由局部到整体,由内容而主旨,由“扶”到“放”,自主探究。得到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其三,关注文章形式,自主探究写法,进一步完善自主探究性阅读。
如同文章内容,写法上自然也有得有失,仁者见仁,值得探究,但要求也更高。如《种树“种”到联合国》前后部分的不协调,已是不争的事实。《死海不死》引用传说的功过,也还值得讨论。文章可以这样写,当然也可以那样写,对同题文章进行比较,尤能见出端倪。
最后,类读文章,向课外拓展延伸,在迁移中强化自主性探究。
类读文章,利于比较求异,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写法,在强烈的碰撞中,催生创造性思维。
如学习《死海不死》,比对阅读《死海》,前者断言“死海真的要死”,后者则得出“死海逐步恢复生机”,对立的观点逼使学生自主探究,才能获得满意答案。在迁移中,自主探究就逐步发展成了一种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和精神。
由“扶”到“放”,循序渐进,自主探究就能事半功倍,创新思维的发展也就事半功倍。
信息来源: 建始教育局王国强推荐
信息作者: 胡传和
|